让科研领域“她”力量不断涌现 |
发布时间:2022/11/16 阅读: 次 日前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她”论坛发布《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这份我国首个以性别视角解读中国科研生态的研究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科研人员正在积极投入到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中,不同科研领域选择的性别差异逐步弱化。相较于2005年至2009年,2015年至2019年各学科男女数量比例都有显著缩小趋势,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男女比例最为接近。(11月14日《中国青年报》) 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积极投入科学研究,这显然是人们乐于见到的景象。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把各类科研人才集聚到科学研究事业中来,更能推动现代科学发展和国家社会进步。从这个角度说,科学研究本没有年龄、资历、性别等区分。 拿女性科研工作者来说,她们具有细腻的感知能力,比较细心,也比较有耐心,考虑问题更为周全,能及早发现科研项目或团队存在的问题,在沟通与交流上具有明显优势,也就是更善于团队合作,从而可让科研项目的进展更顺利、团队之间的合作更融洽。因此,不少国家在科研领域,非常注重发挥“她”力量,追求男女科研人员的比例,实现以及保持一个适当的均衡。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仍较为缺乏,女性科技人才在职业发展中仍面临一些瓶颈问题,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2021年6月,科技部等十三部门印发《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提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完善女性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大力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科研工作”“加强女性后备科技人才培养”等措施,以推动科研领域“她”力量不断涌现。 虽然上述措施发挥作用还需假以时日,但是,《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显示:在我国,现阶段男性科研人员的规模远超女性,但女性占比正在逐年快速上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科研人员正在积极投入到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中,不同科研领域选择的性别差异逐步弱化;在女性科研人员“职场天花板”问题上,情况也正在改善,女性与男性在职称晋升中的差异在逐步缩小;就学术影响力而言,性别差异并不显著……这些无不表明:我国科技与创新中,巾帼力量越来越有分量。 要让女性撑起科研“半边天”,相关部门、单位及全社会应保驾护航。受传统观念影响,女性科研人员要在家庭上花费更多时间,比如生育、哺育、照顾小孩及承担家务等。那么,在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科研项目实施等环节,对生育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应适当放宽期限要求,延长评聘考核、项目结题等期限;在项目审批、评选表彰、创新创业扶持、科技决策咨询、人才交流合作等方面,不妨在同等条件下支持女性优先……着力解决了后顾之忧,就可鼓励更多女性投身科研事业。 在社会上也要营造一种尊重知识、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构建一种包容、多元的科研生态。比如,大力宣传女科学家的典型事迹和科技女性的卓越贡献,常态化开展女科学家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厂等活动,这些都可让社会公众看到科研人员群体的性别平衡和多样性。还要在学校消除学科性别刻板观念对女学生专业选择的不利影响,鼓励支持女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女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志向,引导更多女学生选择科研作为终身职业。(北京青年报 何勇海) 【编辑:钱姣姣】 |